1858年湘军精锐尽失,胡林翼力挽狂澜为大清续命,毛泽东改名致敬
1858年5月下旬,九江城内灯火通天。
经过一年半的围困与搏杀,湘军终于攻克了江西九江,这对清军剿灭太平军意义非凡。
胡林翼在酒席上神采飞扬,他大口喝着酒,笑道:“九江西挹武昌,东引皖口,实属吴楚紧要之关键,九江既克,不仅南昌可安,亦可解湖广、江南之大患。”
宴席散去,胡林翼去找了曾国藩,两人同属湘军领袖,如今九江既定,接下来的计划还需要两人一起商议。
很快,他们做出了“先清皖北,再议皖南”的战略。
安徽位于金陵上游,战略地位很重要,一直都是清军和太平军争夺的焦点,胡林翼与曾国藩考虑良久,最终决定让在九江战役中夺得首功的李继宾出马。
李继宾刚刚因战功显赫封了抚顺,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刻,如今又接重任,兴奋得摩拳擦掌起来。
他却不知,此次安徽之行的尽头,竟是自己的断头台。
李续宾大败命丧三河
李续宾并不是绣花枕头,他的确有着强劲的军事能力,可惜他碰到了硬茬——陈玉成。
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“英王”,也是支柱猛将,有“三十检点回马枪”的名号。
因为他的眉毛上有旧伤,与眼睛平齐,看上去就如同有四只眼睛一样,因此清朝将他蔑称为“四眼狗”,但同时他们也承认他有点本事。
曾国藩曾经评价陈玉成是汉唐之后最贼的贼人,胡林翼也说:“贼中精锐,只四眼狗与一只耳,其他不足为惧。”
李续宾被歼灭殆尽不仅因为陈玉成很强,还因为他犯了孤军深入、骄傲自满的大忌。
1858年9月,李续宾到达了太湖小湖河一带,原本他打算稳扎稳打拿下皖北,可惜天有不测风云,庐州在上个月底被太平军攻克了,形势严峻。
清廷让李续宾赶紧分一部分兵马去援助庐州,他却犯了难。
本身他身边只带了8000多人,如果分一部分去庐州的话,这边的战事就难讲了,于是他没有分兵庐州,回朝廷道:
“余率马步仅8000余,攻打太湖正吃紧,若分兵两无裨益;不若迅克太湖、潜山、石牌后分兵,先联络水师,拿下安庆;再横出舒桐,以解决庐州之困。”
李续宾的意思很简单:你先别急,我先把这边拿下再去援助庐州。
可惜时间不等人,在李续宾行军的时候,陈玉成和李秀成的联军马上就要攻破清政府的江北大营,清廷催促的诏书都快发了十封了。
见此情况,李续宾只能加快战斗的步伐,不惜伤亡千余人对太湖发起了强攻,9月23日终于攻下太湖县城,随即开始分兵,自己带着5000精锐开始去往庐州。
26日,李续宾拿下潜山;10月13日,攻克桐城;24日,舒城也被拿下。一个月的时间,李续宾势如破竹、连下四城!
从舒城经过桃溪就可以到达庐州,全长120里,没有险要,一日可达。
可惜,此时的李续宾及其部下因为屡屡立功已然飘飘然,他们决定“搞把大的”。
三河镇是太平军收屯粮械、接济天京的重要据点,太平天国的乡官知道凭湘军自筹物资、贪婪无休的特点,三河镇这块大肥肉他们一定不会放过,于是求助了英王陈玉成。
陈玉成自然不能放任不管,于是立刻从江苏往回赶,日夜兼程,切断了李续宾的后路防止清廷增援,终于在九月底到达了三江。
乡官想的没错,李续宾没有直接取道庐州,而是振臂一呼:
“这一个月你们跟着我没有休止的战斗,精神已经很疲劳了,如今三江虽然贼人众多,但物资充裕,攻下后你们可以自己补充。”
士兵们自然高兴,于是李续宾11月3日开始进军三河,就这样与陈玉成狭路相逢。
因为想要快速援助庐州,李续宾行军走得很急,这就导致他几乎是孤军深入到了太平天国的地盘,如此一来结果也可想而知了。
刚进到三河镇,李续宾的5000精锐就被尽数包围了。
陈玉成担任主将,率领着各路人马与李续宾的部队打了五天五夜,最终李续宾被杀于镇西三里的胡疃圩,全军覆灭。
三河战役以陈玉成大获全胜为结尾,太平天国的天京上游局势得以稳定,随后陈玉成又收复了舒城、桐山、潜山和太湖,把李续宾的战果吃了回来。
战局重新回到了对清朝不利的局面。
胡林翼力挽狂澜战潜山
说到胡林翼,许多人都不太熟悉,这可能与他英年早逝有关。
胡林翼,号润芝,湖南益阳人,是道光十六年进士,入朝堂后知人善用、军事能力突出,逐渐成为了湘军领袖,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为“中兴四大名臣”。
可惜,他不到50岁就咯血而亡,民间传说是因为胡林翼看到了洋人的船往来如风,思及国家兵力的差距愤愤不平,活活把自己气死了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趣闻,真假不知如何。
李续宾的死讯传来的时候,曾国藩与胡林翼都痛苦不已。
不仅因为李续宾是他们的得力干将,还因为李续宾的失利让清军在皖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。
不过胡林翼丝毫没有气馁,他一边用军事能力打压太平军,一边在政治上斡旋满汉之分,在太湖潜山的战役中力挽狂澜,最终帮大清补上了这碗“血”。
胡林翼总结战况,认为“今统将弱一,兵力不复,不能草率进攻,否则后患无穷”,于是他重新开始部署:先巩固湖北,在集结兵力再入皖北。
1859年9月,湘军重新开始进攻皖北,按照曾国藩的设想,此次战役应该兵分四路:
第一条路,是曾国藩攻下石牌和安庆。
第二条路,是多隆阿和鲍超打下太湖、潜山和桐城。
第三条路,是胡林翼取下英山、霍山直至舒城。
第四条路,是李续宜走商城和固始的线路直到庐州。
曾国藩想得很好,但是他却忽视了重要的问题:兵力不足、补给困难。
部队都要经过险峻的大别山区,后勤难协调,而且他们只有5万人,陈玉成却有10万,再兵分4路,如果被陈玉成发现了之后各个击破,湘军就算是彻底完了。
这些胡林翼都考虑到了,但他却没有说。因为他原本就是曾国藩的手下,其他带兵将领也是一样,虽然他名义上和曾国藩“双头领导”湘军,但实际上大小事都是曾国藩说了算。
没办法,仗还是要打,凭借着出色的军事素养,胡林翼一个月内就拿下了天堂和潜山。
正当他准备在太湖周边与太平军进行最后决战时,内部又出乱子了。
鲍超和多隆阿因为满汉问题一直都不对付,这次胡林翼又让多隆阿当了阵前统领,这下就让鲍超的心里非常不满了。
再加上多隆阿攻打石碑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前告知鲍超一声,他一气之下就回老家了,理由是母亲病了他需要服侍身边。
胡林翼头都大了,最终决战都快打了结果将领没了,因为民族问题枉顾国家利益。
祸不单行,过了几天李续宜也以母亲生病为借口走了,曾国荃说自己要回家修理祖坟也回家了,就连曾国藩也没有把他劝回来。
因为内祸,清军进皖计划搁置,和太平军在太湖生生僵持了一个月。
大战当前,领导权却确定不了,尤其是多隆阿和鲍超的矛盾必须尽快解决。胡林翼就事论事,认为多隆阿比鲍超更会灵机应变,于是坚持让多隆阿做了主帅。
鲍超是胡林翼一手提拔起来的,最终还是接受了胡林翼的决定,从老家回来了。
但这件事让曾国藩颇为不爽,使得他在后来胡林翼请求曾兵太湖的时候断然拒绝,让胡林翼不得不重新商议计划,失去了对抗太平军的先机。
大敌当前不能一致对外,反而因为满汉之分故意为难同僚,未免过于迂腐,这也是曾国藩在后来的军事口碑上不如胡林翼的原因之一。
因为曾国藩的自私,清军出师不利,在追击时被太平军埋伏,马队受到重创。
正当清军士气低迷之时,胡林翼之前在天堂的布局起到了作用。他在天堂附近的高横岭和仰天庵布局,凭借地理优势大败太平军,扭转了太湖之役的形势,将对手前后夹击。
正月26日,多隆阿率军对太湖城发起了总攻,4万清军两面包抄,捣毁了百余座太平军营垒,死伤万人,拿下了太湖城与潜山县城。
这一场战役彻底打响了湘军的名头,也让胡林翼名声大噪,为清军后来攻下安庆奠定了基础,可以说是重创太平军的前奏,也让大清在太平天国的攻势下得以喘息片刻。
毛润芝取字胡林翼
关于胡林翼,还曾与新中国领袖毛主席有部分渊源。
这就有些奇了:胡林翼死了30年毛泽东才出生,两人怎么会有交集呢?
原来是因为毛主席对胡林翼的忠诚与军事素养非常敬佩,于是将自己的字改成了“润芝”
1915年,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,杨怀中老师对他影响很大。
杨老师指着毛泽东的信件署名问:“为什么取名毛学任?”
毛泽东恭敬地说:“学生是为了学梁任公,故取此名。”
杨怀中点点头,拿出了一本《胡文忠公全集》道:“这个你拿回去看,回头告诉我感想。”
数日之后,杨怀中问毛泽东:“上次给你的书你看了吗?”
毛泽东说自己已经反复看过了,对胡林翼深感敬佩,准备将字改成“学润”。
杨怀中笑道:“当年司马崇拜蔺相如,故改名相如。既然你尊敬胡林翼,就改字润芝吧。”
于是,毛泽东就将自己的字确定为了“润芝”。
两人的渊源还不仅如此,因为毛泽东熟读《曾胡治兵语录》,对其中军事思想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在后来的战略中也屡有应用,可以说是沿袭了胡林翼的军事思想。
例如: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“实事求是”,与胡林翼推崇的“诚实”一脉相承。在书中他说所谓军事是非常实在的事情,因此必须正视局势。
毛泽东“不争一城一地得失”的军事原则与胡林翼“破敌为上策,得城池次之”的见解相同。
毛泽东“集中兵力,各个歼灭”的作战原则和胡林翼“军务应以一处合围以致敌”相呼应。
毛泽东坚持“不打无准备、无把握之仗”与胡林翼“不战则已,战则须挟全力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由此可见,《曾胡治兵语录》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,尤其是胡林翼的种种主张都非常实用,很多拿到今天看也毫不过时。
尾声:
遥想当年,太平军给清政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。
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主要还是大清这个王朝即将走到晚期,朝堂昏聩,百姓民不聊生,因此才会形成太平天国崛起的局面。
可惜,由于小农的局限,太平天国最终还是自我毁灭了。
李续宾率领精锐之师被陈玉成堵死后,清朝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了,但是胡林翼顶了上来,力挽狂澜为大清续了命,太湖潜山战役也成为了西线战场的转折点。
在危机之时,胡林无视了曾国藩的强烈反对,将多隆阿确认为了统帅,给了他前线指挥权,改变了双头指挥的弊端;同时不再分兵,使用迂回之计率主力取得天堂,扭转了战场。
这场胜利奠定了胡林翼的地位,也成为了清军后来攻克安庆的基础。
在太湖兵败的陈玉成最终又被奏王苗沛霖设计被清军生擒,26岁就凌迟处死。
胡林翼与陈玉成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,可惜立场不同,注定了他们无法共处。
但是有一点是统一的,他们都对自己效忠的朝堂忠心耿耿。
我们很难评判他们谁对谁错,太平天国是时代的产物,胡林翼替大清续命也不见得是好事一桩,但是他们都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一生,依旧值得后人的赞叹。
参考文献:
廖子季.毛泽东的名字从何而来[J].中州今古,2004(10):43.方英.咸丰年间湘军入皖及其影响[J].学术界,2014(08):202-210.洪均.咸丰年间太湖——潜山战役考论[J].江汉论坛,2010(07):100-108.
热点资讯
- A股重磅!中芯国际、晶升股份明日复牌
- 8月14日,江苏市场8.0mmT3低氧铜杆报价79000-79100元/吨送到,均价79050元/吨
- 豆角换个做法,省时快手还简单,老下饭了,家人都夸好吃_美食_瘦肉_道菜
- 白宫:特朗普未来两周内将决定是否介入伊以冲突
- 穿出春天气息 《希望OL》服装盘点
- 商务部:我国将大力发展游戏出海业务 打造海外运营产业链条
- F1 25将支持路径追踪(仅限PC)并通过NVIDIA
- 特朗普正式撤销拜登获取总统每日简报的权限
- 老少配惊艳巴黎!张艺谋携妻共赴舞会,74岁秒杀18岁女儿
- 1858年湘军精锐尽失,胡林翼力挽狂澜为大清续命,毛泽东改名致敬
